依恋理论随想

接触依恋理论是在读心理咨询硕士的时候。当时理论没有实化到脑子里。读书的最后一年在戒毒所实习的时候,我的指导咨询师,非常喜欢用依恋理论去分析每个在毒品里挣扎的人。我实习的戒毒所是专门帮助单亲妈妈和他们的孩子的。有怀孕待产的妈妈、有孩子刚刚出生的妈妈、也有孩子在2到18岁之间的孩子们。这些孩子和妈妈们,没有一个是安全型的个体。焦虑型、回避型、混合型都是常态。帮助她们的过程中,可以明显感到,儿时积压的情绪,给心灵造成的深深的伤,她们需要被爱,被接纳,被肯定。

不断的自我学习和心理咨询的累积,让我去反思自己的儿时经历、以及这些经历对我的影响。我是偏向安全型的个体,但是也有焦虑型的成分。我会肯定自己,也会认可身边的人。我能给我依恋的人空间,但是会有比较敏感的点。这个点与儿时的经历密不可分。

我有一个大我六岁的姐姐,和一个小我5岁的弟弟。我妈妈喜欢姐姐和弟弟多。我记得一次,妈妈为我们三个分零食,她给姐姐、弟弟的多。我当时是7、8岁。我很伤心,对妈妈说:“你就是偏心,我不稀罕你给的零食,你拿走吧。” 妈妈试图说服我,让我接受她分给我的那分,嘴里说着,她没有偏心,为自己辩护着。我没有接受妈妈给我的零食。妈妈为了惩罚我,把我不要的零食,一分为二,给了姐姐和弟弟。我躲在一边伤心。小小的我,不会正确表达自己,当感觉不到妈妈的爱的时候,自己变成了刺猬,用外面的刺保护受伤的心,但同时也会扎伤别人。妈妈无法接进我,我把自己很强的被爱的渴望,反而变成推开我需要的人、拒绝我需要的爱。我想长期以来妈妈的偏心,对我是有伤害的。记不得其他的事情,这件事情帮助我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。

很长的时间里,我没有意识到妈妈的偏心,对我有影响。在学习和做心理咨询的过程中,我慢慢醒悟过来。是妈妈的影响,让我成为一个特别好强的人,学习优秀,工作努力,在三十出头,就已经在大专院校被选拔为系副主任,又来到美国,从程序员,技术核心骨干,到项目经理,然后又学习心理咨询,成为今天的我。潜意识里,我的努力,是想让妈妈认可,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。这看上去是正面的影响,但是也带给我负面的生活模式,我成为一个不会休息的人,我的生活永远是紧张和繁忙的,也缺少生活情趣。比如我不喜欢养花,觉得养花浪费时间;我不会装饰房间,喜欢一切从简。最负面的影响是,我在亲密关系中,如果感到没有被在乎,会变成刺猬,拒绝沟通。当我先生试图接近我,修复关系的时候,我会告诉他:“离我远点,我不想和你讲话“。这种行为模式也发生在我和好朋友之间,影响我的人际关系。

理解自我,是成长的关键,在反思中,我开始改变,跳出原来的模式。